番茄青枯病
識別要點:番茄青枯病一般在結果期上病,主要的一個特征是:白天萎蔫,夜晚恢復,2-3天后不再恢復了,就枯死了,但植株仍保持綠色;開始的時候頂端葉片萎蔫下垂,后下面的葉片萎蔫下垂,才是中部葉片萎蔫下垂;病莖表皮粗糙,常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切開莖部,用手擠壓,有乳白色黏液滲出,這也是其與枯萎病和黃萎病的區別所在。
發生規律: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和灌溉水傳播,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在植株維管束內擴展。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5—37度,高溫、高濕時為害嚴重。此外,連作、排水不良、土壤缺鈣、缺磷、偏酸,均有利于該病害的發生。
番茄潰瘍病
識別要點:番茄潰瘍病多成株染病,果實染病,中心褐色,外圈白色,似鳥眼狀,稱鳥眼斑,這是潰瘍病的特征;發病初期下部葉片凋萎下垂、卷縮,好像缺水其余部分生長正常;縱剖莖部木質部變褐,髓部中空腐爛,有臭味散出
發生規律:病原菌主要通過傷口侵入,同時也可以從果實的表面或是氣孔侵入。高溫高濕、連陰雨或者是結露利于發病,注意發病后不可大水漫灌、偏施氮肥,否則易加重病害蔓延。
髓部壞死
識別要點:病莖表面開始是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變硬。髓部變成黑色或是出現壞死,且出現不定根,開始發病時先是嫩葉褪綠,進而萎蔫。
發生規律:多在第1穗果膨大變綠的綠果期發病,栽植過密,光照不足,氮肥施用偏多,室內濕度高,易發病。
防治方法:
這三種病害都是屬于維管束類病害,病原菌潛藏在維管束內,傳統的化學劑解決不了,從而成了疑難病害。制劑,一方面可進行傳導,將植株維管束內的病菌進行殺死。二是制劑中的功能性物質有修復傷口的作用,將植株受傷的組織進行修復,從根源上阻斷病原菌的入侵途徑;再者制劑中含有氨基酸、糖類、多肽類等多種營養物質,可被植株直接吸收,起到復壯、增強植株的作用。三者結合才能的將病害進行控制。
植株發病后,需要立即用制劑對植株進行灌根,并且配合藥液進行噴霧。防治用藥如下:
灌根:新棚區發現死棵,可只重點灌發病區域(發病行和臨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區因重茬嚴重,病原菌多,建議全部灌根2次。苗期2-3兩;成株期4兩-1斤,以灌透為目的,具體根據植株大小、土壤干濕度而定。
噴霧:病情發生后,用青枯立克+大蒜油進行噴霧,連用2-3次(1天噴1次,連續噴霧2-3天);病情嚴重的可復配其它化學藥。
預防方案:
1、定植前:使用青枯立克100-150倍液進行蘸根。
2、緩苗期、苗期
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豐素600倍灌根1-2次,也可同時噴霧。
3、花果期
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沃豐素600倍噴霧2-6次,也可同時灌根;病害高發期同時復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