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需肥特點及用肥推薦
番茄是茄果類蔬菜,是我國重要的春、秋季蔬菜,種植區域廣,近年來秋播番茄發展快,在福建、廣西和云南于水稻收貨后種植番茄。番茄的種子在11-40℃時發芽,生長發育的適晝溫20-25℃,夜溫15-17℃,30℃以上就會妨礙坐果,出現徒長,容易感染病毒病,10℃一下生長緩慢,5℃時莖葉停止生長,適宜地溫是20-23℃。
番茄多為無限生長類型,即邊現蕾、邊開花、邊結果。因此,生長上要注意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才能獲得優質高產。番茄的采收期長,由于養分隨番茄果實不斷攜出,需要邊采收,邊供給養分,才能滿足不斷開花結果的需要,因此生長上常常有邊采果邊施肥的習慣。番茄的一生分發芽期、幼苗期和開花結果期。幼苗期從定植到花序,番茄對養分的吸收量逐漸增加。從穗果膨大開始,之后對氮、磷、鉀、鈣、鎂的吸收約占總吸收量的70%-90%。
在氮、磷、鉀、鈣、鎂元素中,番茄對鉀的吸收量,累計吸收量接近氮素的2倍,其中在果實膨大期的吸收量要占吸收總量的70%以上,在營養生長期70%的鉀集中在葉內,結果期60%的鉀分布在果實內,因此,番茄葉片的缺鉀癥主要在果實膨大以后表現出來,導致收獲時番茄果實背部著色差。為了避免因缺鉀而影響番茄的產量和品質,在果實膨大期追施鉀肥非常重要。在保護地栽培條件下,番茄對氮、磷、鉀的需要量要大于露地栽培條件。研究表明,在保護地栽培條件下,每生產1000kg番茄需氮(n)3.86kg、磷(p2o5)1.15kg、鉀(k2o)4.44kg、鎂(mgo)1.0kg。
養分供應不足時常常引起缺素癥狀。
缺氮時植株生長緩慢,初期老葉呈黃綠色,后期全株呈淺綠色,葉片細小、直立,葉脈由黃綠色變為深紫色,莖稈變硬,果實變小,產量低。
缺磷時早期葉背呈紫紅色,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葉片僵硬,葉尖呈黑褐色枯死,葉脈逐漸變為紫紅色。
缺鉀時葉片主脈之間的葉片組織褪綠,葉片卷曲呈赤綠色,嚴重時,沿葉緣發生灼傷。缺鉀的癥狀先出現在老葉上,果實著色不均勻。
在一些番茄種植區常出現鈣、硼、鋅中微量元素的缺素現象,可采用葉面噴施的方法進行補充。如缺鈣導致的番茄臍腐病,可在番茄坐果后噴施沃豐素補充螯合態的鈣元素進行預防和校正;
缺硼導致的果實起皺,則在移栽時施用硼砂或苗期葉面噴施液體硼肥;
缺鋅導致的小葉病可在苗期施用硫酸鋅、螯合態鋅或懸浮鋅進行預防。
番茄施肥推薦
目標產量
有機肥
氮肥(n)
磷肥(p2o5)
鉀肥(k2o)
鎂肥(mgo)
低于30000kg/hm2
10000kg/hm2
75kg/hm2
50kg/hm2
120kg/hm2
30kg/hm2
30000-50000kg/hm2
15000kg/hm2
120kg/hm2
80kg/hm2
240kg/hm2
60kg/hm2
50000-80000kg/hm2
20000kg/hm2
225kg/hm2
120kg/hm2
450kg/hm2
120kg/hm2
大于80000kg/hm2
20000kg/hm2
300kg/hm2
250kg/hm2
600kg/hm2
150kg/hm2
有機肥與地力旺土壤調理劑作基肥在移栽前一次施用,化學肥料按照表中的用量分次根據各地情況在移栽時做基肥,初果肥和每次采摘后施用。鉀肥請選用硫酸鉀。另外可配合使用制劑靚果安、螯合態葉面肥沃豐素噴霧+灌根,可有效預防青枯病、潰瘍病、莖基腐病等土傳病害,對于葉部病害如灰霉病、葉霉病、葉斑病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是能夠殺滅作物表皮及體內潛藏的病菌;二是產品與作物親和,有效成分可被作物的根、莖、葉吸收利用,并可進入維管束內,隨營養物質一起上下傳導,,補充營養;三是產品能夠增加葉綠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創造更多的有機物供給頂端和果實;四是產品具有修復傷口的功能,如修枝、打杈等農事操作后,噴霧能夠減少傷口出現傷流情況,加快傷口的愈合速度,降低青枯病等病害的爆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