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炭疽病:單株受害葉片、葉鞘、莖稈或根部,出現梭形、長條形、不規則形病斑,病斑內部青灰色水浸狀,邊緣紅褐色,以后病斑變成黑褐色,腐爛死亡。
果實發病初期,莖部表面,初期感染時,產生大量紅色病斑,形成莖組織病變;中后期病斑逐步擴大,直至相互愈合連成一片,顏色開始變成白色或黃色,表皮組織松弛,病斑組織進 一步發生變化,出現黑色細點,在莖表皮形成突起。
果實前期不會被感染,待果實成熟并轉色后,才會被病菌侵染。感染的果實呈現水浸狀及凹陷畸形,病斑呈現出淡褐色,病斑不久后擴大,相互連接成片。該病全年都可發生,但以高溫高濕的多雨炎熱夏季為害重。(如上圖)
二、火龍果炭疽病發病原因、條件
發病率隨莖節位置不同而不同,老莖節和嫩莖節發病相對較輕,中部莖節發病比較嚴重。因為中部節位新陳代謝活動比上部幼嫩節位弱,同時中部表皮的堅硬蠟質層還沒有完全形成,病原菌侵入概率增大;老莖的表皮層已完全木栓化,并且其表面覆蓋有厚厚的蠟質層,不利于病原菌侵染,減小了發病概率。在生長中,中部莖節結果較多,大部分莖節為結果枝,感病后對火龍果產量影響較大,有時能減產三成以上。
發病條件:其傳播途徑主要借助于風雨或者昆蟲活動,人為因素也有利于孢子飛散傳播。低溫干旱不利于病菌發病,主要發病在高溫多濕的環境,其適生長發育溫度為 25度。目前重要的一點就是發病后及時,控制病害繼續蔓延。
三、目前防治用藥分析
1、見病治病:現階段多數種植業者無清園習慣,采果后不用藥,給真潛伏與繁殖提供了機會,造成來年病原基數大、發作率高、危害重。形成了見病不惜代價(用工多、用藥量大)治病,樹勢受傷、產值受損(產量、品質降低)的惡性循環局面。
2、關鍵時期不敢用藥:春季是防病的關鍵時期,用藥少了不管用,用藥多了容易造成藥害。
3、常規藥劑抗藥性強:連續使用有限的可選擇的藥劑往往產生較強的抗藥性,使效果降低、成本提升。
四、總的防治思路
1、標本兼治:疑難病害的防治僅靠見癥治癥,特別是僅靠是不可行的,往往已經造成嚴重的損失,只有復壯樹(株)體,增強抗逆性,解決病菌侵染途徑,在生理健壯的基礎上輔之以,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早防重治 菌源一旦入園難于根除,病源能夠遠距離傳播,生理性病害(枝干流膠及日灼)一旦形成在樹勢較弱低下的情況下難以根除。所以要加強日常管理從極早和復壯樹體入手,解決侵染菌源的數量和侵染條件(傷口、氣孔)問題。在發病條件來臨(具備)前、在癥狀初顯時,采用得力的方案盡可能殺滅病菌解除病患,起到早防無病、病輕,重治是、省錢、省工的效果。
3:中西結合 中(草)藥制劑具有多種成份復方而成、調理生長、提高作物、廣譜、持效期長、由內而外防病治病的優勢,單一成份的常規用藥具有(抗藥性較大)的特性,中西結合、復配使用有利于優勢互補,在重癥時保障效果。
4:營養復壯 常規生產規程中所采用的化學藥,大多具有抑制生長甚至傷害作物的特征,其作用機理只能通過來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不具有營養復壯的作用。而中(草)藥制劑是藥食同源、藥肥雙效,營養復壯,有利于展葉,葉綠體創造的葉綠素多,創造的有機質多,樹(株)體必然健壯。
五、火龍果炭疽病防治方案
首先要做足預防的準備,目前火龍果處于果實生長期:使用靚果安300-500倍+大蒜油1000倍+沃豐素600倍+有機硅進行噴霧4次以上,基本每次間隔10-15天。采果后:使用潰腐靈200-300倍+沃豐素600倍+有機硅進行噴霧1次。
如果已經發病,初期是的關鍵時期,靚果安150-300倍+沃豐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有機硅噴霧2次,每次間隔10天左右。打藥時間是在下午4點左右,選擇溫度不高、日照不是很強烈的時候,避免發生日灼。及時用藥控制病害,防止繼續蔓延。
使用藥劑控制不是根本解決辦法,加強栽培管理水平,提高樹勢是關鍵。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視土壤肥力條件施用有機活化營養套餐肥及鈣肥、鉀肥等,可以增加火龍果莖稈蠟質層厚度,提高抗逆性。平時要注意果園的排水工作,設施栽培中水滴滴到作物上,也容易造成潰瘍病。做好清園工作,及時剪掉發病莖稈,并帶到園外銷毀或掩埋,以杜絕傳染其他健康火龍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