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見到,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喜歡吃馬鈴薯,馬鈴薯含有16種營養元素,因此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幫助。在平常的時候吃著馬鈴薯的時候有誰會知道它是怎么生長的呢?在它生長過程中都要注意哪些呢?今天借這個機會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講述的內容吧!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馬鈴薯的需肥特征,具體細節請大家參考以下內容。
馬鈴薯也和其他作物一樣,正常生長發育需16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其中以土壤中的氮、磷、鉀吸收量較多,其他元素的吸收量很少。據山東農業大學盧育華研究,根據同薯8號的測定,每形成1000千克產品,需從土壤中吸收氮4.38千克、磷0.79千克、鉀6.55千克,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1:0.18:1.50。據劉宜生試驗分析得知,收獲1000千克馬鈴薯,需吸收氮4.84千克、磷2.24千克、鉀10.34千克,其吸收比例為1:0.46:2.14。據勞秀榮報道,每生產1000千克鮮薯需吸收氮3.5—6.0千克、磷1.8—3.0千克、鉀5.5—12千克,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1:(0.50—0.51):(1.57—2.0)。
馬鈴薯植株對氮、磷、鉀的吸收規律與其生長規律是一致的,對鈣、鎂、硫的吸收動態與氮、磷、鉀的吸收規律一致。在幼苗期,由于種薯本身能供給部分養分,故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很少。隨著植株的不斷長大,到發棵期對養分的吸收量驟然上升,至結薯初期達到全生育期的吸收高峰。發芽期到幼苗期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分別占全生育期吸收總量的6%、8%和9%,發棵期分別出38%、34%和36%,結薯期分別占56%、58%和55%:對氮、磷吸收強度的時期為塊莖形成期,其次為塊莖增長期;對鉀吸收強度的時期為塊莖增長期,其次為塊莖形成期。可見塊莖形成期和塊莖增長期是馬鈴薯植株對氮、磷、鉀吸收快和吸收量的時期,若在這兩個時期土壤養分供應不足,將嚴重影響塊莖的膨大,使產量降低。
通常認為,馬鈴薯是忌氯作物,據譚宗九等1998年試驗研究證明,合理施用氯化鉀(適宜量每畝36千克左右,量每畝21—25千克),增產效果與硫酸鉀基本相同,又可降低成本,對馬鈴薯的生育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另據研究,氯化鉀中的氯離子對減少塊莖內部的黑斑病很有效。
(火爆農資招商網:李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