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季節,特別是小麥播種出苗后都有農戶反應出現了苗稀、苗弱、苗黃、枯死等現象,但大多都找不出其中原因,也不知道該采取什么補救措施,導致小麥生長出現諸多問題,嚴重影響產量。
農民朋友提供的田間實地圖片
一、播種不當
播種密度過大時會造成小麥群體過大,影響到小麥光合作用,養分供應不足,導致葉片發黃。麥苗過于稠密,麥苗之間發生爭肥、爭光、爭水等現象,導致黃弱苗。應受到根據時節、溫度適量播種。
不過,現在很多地方的小麥已經播種,再多說這件事也沒啥意義。不過看到后,可以稍微注意下,明年的時候,播種注意方式。只有用科學的播種方式播種的小麥,才能長的好。
二、藥害、肥害
拌種量大,造成葉片黃死;
上茬作物除草劑殘留,如農民在玉米上施用煙嘧磺隆類除草劑,即便正常用量的話,也要與后茬種植小麥間隔3個月以上,才能對小麥沒有影響。
施肥不當引起的麥苗發黃,農家肥、豆餅等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種肥使用過多,施肥位置與種子太近,幼苗、種子易被,致使葉片或葉尖發黃。
三、病蟲害
導致小麥苗期葉片發黃的病害較多,常見的是全蝕病、紋枯病等。
全蝕病
為典型的根部病害,幼苗期受害,初生根和根基部變黑褐色,存活病苗上部葉色變淺,基部葉片黃化,植株矮小,病株易自根基部處拔斷。
紋枯病
在小麥幼苗期主要危害地下莖,阻礙養分和水分的運輸造成小麥葉片發黃,隨后逐漸向上發展。
防控小麥苗期病害,關鍵是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常用藥有25克/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4.8%苯醚·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2.5%硅噻菌胺懸浮劑等。
地下害蟲危害
玉米、大豆等旱茬小麥田地下害蟲常發生較重,主要有蠐螬、金針蟲、螻蛄3種,在入冬前或開春氣溫回升后發生,秋季危害造成小麥缺苗斷壟,春季危害導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
入冬后天氣轉冷,地下害蟲危害減輕。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前可采用藥劑拌種、土壤處理方法,出苗后可藥劑灌根或撒施毒土等,適用藥有辛硫磷等。
四、缺素
缺素癥引起的麥苗發黃。缺磷、缺氮、缺錳、缺鉀均會導致小麥發黃。
缺氮型發黃
小麥缺氮植株矮小細弱,分蘗少而弱,幼苗葉片進而發黃、葉尖枯萎,葉下部老葉發黃枯落。
缺磷型發黃
小麥缺磷,次生根極少,分蘗少,葉色暗綠,葉尖黃,新葉藍綠,葉尖紫紅,如不及時補救,將導致穗小粒少,子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
缺鉀型發黃
缺鉀發黃的麥苗常先從老葉的開始,然后沿著葉脈向下延伸,黃斑部分明顯,呈鑲嵌狀發黃。黃葉下披,后期貼地,病苗莖稈細小而瘦弱,易早衰、易倒伏。
土壤貧瘠、質量差引起的麥苗發黃 。土壤貧瘠、土壤保肥能力差、播種時底肥不足,麥苗因長期缺肥而變黃。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麥苗黃、苗弱等原因,看完文章之后,希望您能夠找到自家小麥苗黃、苗弱的原因,并及時采取合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