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蔬菜到棚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對蔬菜栽培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在管理蔬菜大棚的時候,要對這兩種氣體進行調節,以滿足蔬菜高產的需求。二氧化碳的調節主要集中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期,氧氣的調節主要集中在土壤通透性的管理上。而其它氣體如一些有毒有害氣體則需要注意農資產品的正確使用方面。
在光合效率高的時間段內,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就有可能成為抑制光合速率提升的一個因素,因此在白天應盡量提高棚內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來說可通過通風、增施有機肥、化學反應法等多種途徑進行。
及時通風換氣,滿足二氧化碳濃度
在早上放風之前,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能達到700-1000毫克/升,見光后葉片開始進行光合作用,見光后的兩個小時,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極速降低,此時就應該進行通風換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滿足光合作用的需求。而光合作用的兩個重要節點(即上午的8-12點,下午的1-4點)對二氧化碳的需求較為敏感,在這兩個節點內滿足二氧化碳的濃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產物就越多,對增產就更有利。
增施有機肥,埋下增“碳”伏筆
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是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之一,通過大量有益微生物對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能夠持續產生二氧化碳,因此無論是底肥還是追肥,在使用足量的有機肥情況下,提高有益微生物菌肥的用量就能夠提高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采取這種方法時,糞肥通常腐熟到三分之二即可,既要糞肥不會產生燒根熏苗,又要糞肥在土壤中被微生物持續發酵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為了提高栽培過程中二氧化碳濃度,可以采取兩種措施,一是鋪設粉碎后的秸稈,如收集大田粉碎后的玉米、小麥秸稈鋪設到操作行或者種植行內,每隔一段時間噴灑或追施肥力高、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加速秸稈的腐爛分解,可產生二氧化碳;二是在棚室中建設儲糞池,將少量的糞肥存儲到池中兌入微生物菌劑進行發酵,一方面可產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隨水沖施后還可提高土壤中有機物及有益菌的數量,同樣利于二氧化碳的產生。
化學反應法補充二氧化碳
即用碳酸氫銨與硫酸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將稀硫酸裝入手提的塑料桶中,然后將碳酸氫銨逐漸放入桶內,生成二氧化碳,3-5分鐘反應完畢。完全反應后生成的硫酸銨可作肥料施入土壤。
使用產生二氧化碳的肥料、器械
某些化學肥料施入土壤中以后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如碳酸氫銨,深施至8厘米左右可緩慢釋放二氧化碳。在使用時要注意用量,否則產生過多的氨氣會影響到蔬菜的正常生長。較早時流行的固體二氧化碳顆粒氣肥、二氧化碳氣肥棒、二氧化碳氣肥機等等,都可以提高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
以上四種方法可同時使用,不過第三、四種方法需求較高的操作技能。在補充棚室內的二氧化碳時也需要掌握好適宜用量,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不僅不會提高光合效率,相反還會導致光合產物下降,二氧化碳比重大,過多的二氧化碳沉降于地面不利于根系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