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農產品銷售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的銷售模式逐漸被打破,各類電商平臺的興起為農產品的產銷對接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農產品銷售市場中,農村電商人才的作用愈發重要。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客服和物流倉儲……農村電商發展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他們利用電商平臺打破地域限制,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他們通過電商平臺開拓新的銷售模式,如定制化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等;他們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知識,能夠科學地分析市場需求,為農產品定位提供依據;他們通過各種宣傳手段提高農產品的度和美譽度,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但在電商經濟如火如荼的當下,農村電商人才缺乏已成為當前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仍有很多農民缺乏電商知識和技能,無法適應電商市場的需求。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既懂電商又懂農業農村的復合型人才,為農產品插上“云”翅膀打開銷路亟須在“引人”“育人”“留人”上多下功夫。
多措并舉“引人才”。要強化政策支撐,可根據電商人才的實際需要,設立電商發展專項資金,為創業就業者提供資金支持、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財政扶持。還可以搭建人才平臺,通過建立農村人才市場或人才庫,為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好的交流和匹配機制。針對電商高層次人才,如頭部主播、營銷策略專家還可單設人才引進獎勵,對當地農村電商作出杰出貢獻的人才則進行表彰,由此充分展現對引進人才的誠意。
多方合作“育人才”。“政校企”可以聯合建立農村電商人才培訓體系,通過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本土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幫助他們提升電商意識和技能水平。具體來看,政府可以組織定期的培訓課程,邀請行業專家、電商從業者為農村電商人才進行授課,分享新的電商技術和市場動態。建立電商實訓基地或與企業對口合作,為農村電商人才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電商運營技巧和策略。加強人才服務,通過提供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服務,幫助其更好地適應農村的發展需求。
做好服務“留人才”。將電商人才引進來,還要增強其歸屬感將其留下來。只有做好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務,才能更好激發人才活力,這就要優化農村電商生態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物流配送、支付結算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改造,提高農村電商的觸達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搭建法律需求咨詢、矛盾糾紛調解等公共服務平臺,護航電商經濟,電商產業鏈企業健康發展,為農村電商人才解決后顧之憂。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農村和人才之間需要的是“雙向奔赴”。因此,要因地制宜找準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產業,有東西可賣,才能對電商人才產生吸引力,實現“以人才興產業,以產業聚人才”的良性循環,擦亮農村電商地域品牌。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