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有效措施。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農業經營增效,要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長春市制定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支持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長春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評定及監測暫行辦法》,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購置先進農機,組織各類專業培訓……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實施,有力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從全市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向規模擴大、質量提升、效果顯現、增強的方向轉變,初步構建形成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合作和聯合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3741個,家庭農場發展到20801個。規模化集約土地近6萬公頃,服務小農戶5萬余戶,成員主體合作社發展到377家。
典型示范培育“領頭羊”
在農安縣,吉林省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行業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這個秋收季,聯合社迎來的不僅僅是豐收,更有農業機械帶來的驚喜、農業技術和生產模式的更新,交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這幾年,聯合社發展勢頭很好,經營土地面積占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的六分之一,高峰期有上千臺(套)農業機械投入到秋收作業中。”今年秋收,乾溢聯合社負責人徐國臣忙得腳打后腦勺兒,“成員社又增加了100家!以土地集約推動規模化經營,以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現代化。”
產業強,糧食安。截至目前,長春市農民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累計已發展到4.4萬多個。這4萬余個活躍在黑土地上的“活力因子”,成為長春市鍛造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關鍵在人。如何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生產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長春市創新培訓方式方法,通過舉辦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負責人培訓班等方式,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的各項能力,讓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的“領頭羊”,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
“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還田黑土地保護模式、土地入股的經營方式……這些新技術、新模式都是我在各類農民培訓中學到的。”從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到“長春市十大農民種田能手”“長春市第七批有突出貢獻專家”,九臺區鳳財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鳳財帶領數百戶農民增收致富,累計解決2000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
為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提檔升級,長春市持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設立市級農民合作社建設專項資金,鼓勵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生產服務主體。通過出臺示范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標準、開展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認定,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發展。
今年,長春市重點推進4個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試點和4個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試點,持續開展示范社四級聯創和示范家庭農場三級聯創,選樹了一批可看、可學、可比的樣板主體。目前,全市各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達4000余個,抓典型、樹標桿、重示范,以點帶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撬動農業轉型“助推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連日來,公主嶺市范家屯鎮孟家村的農田里,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300公頃玉米和130公頃大豆陸續收獲,兩臺專用收割機在田里同時作業、互不干擾。
“這是一季雙收的帶狀復種新模式,通過玉米、大豆高矮錯位搭配,實現玉米不減產并增收一季大豆。”乾程合作社理事長王成介紹,玉米和大豆帶狀復種不僅是為了增產增收,更重要的是保護黑土地,落實大豆擴種計劃。今年,合作社采用10條壟玉米、8條壟大豆間作套種模式,至少增產增收10%。
除了種植模式上的新探索,乾程合作社還采用精量播種、密植種植,為農業生產“做加法”;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植保,為農藥、化肥減量“做減法”;集成推廣應用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苗期深松等高產技術;免耕播種機、植保無人機等先進農業機械輪番開進農田……這樣的場景對乾程合作社來說已經是“小場面”。
從過去依靠人力到如今科學種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更讓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走向廣闊的黑土地。近年來,長春市逐步建立配套政策確保體系,將黑土地保護、農機裝備更新、農產品初加工等項目優先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下,全市農業生產的土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農民組織化程度顯著提升。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201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28.5萬臺,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4%。
農業服務走上“快車道”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如何種好地?這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緊緊抓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個關鍵,長春市加快建立分工合作、緊密聯結、利益共享的農業生產體系,重點推進德惠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縣和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中農吉星現代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服務組織建設,多元的經營主體正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快車道”。
“今年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服務范圍已覆蓋到4個鄉鎮(街道)的幾十個村。”在榆樹市環城鄉,站在正在作業的糧食烘干塔前,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占有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春季土地代耕代種,秋收糧食代管代儲,我們土地規模化經營主打托管模式。粗略計算,農民每公頃土地收益至少增加上千元,今年還通過集中采購農業生產資料的方式,為農戶代購種子4萬余斤、化肥800多噸,比市場價格低10%。”
長春廣袤的黑土地上,正在經歷一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時代變革,各類新型服務主體將服務領域向縱深拓展,通過流轉、托管、入股、代耕等多種土地規模經營形式,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覆蓋的社會化服務,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讓現代農業如沐春風。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1.15萬個,為41.3萬小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
除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引導農民按照市場變化和市場需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在不斷提升質量、規范運行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