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豆面糊糊里有好幾種炒熟的豆類,味道香濃,特別好喝。”國慶假期,在崆峒區崆峒鎮一家本土味道農家樂內,來自咸陽的游客尚瑞說,這是她次跟家人一起來平涼旅行,感覺很親切,平涼的特色小吃讓她和她的家人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感覺平涼的小雜糧特色美食種類很豐富,所以我們點了很多,像洋芋攪團、蕎面煎餅、燕面揉揉等,能吃到地地道道的特色美味,非常滿足。”尚瑞說。
記者在店內看到,餐桌上琳瑯滿目的各種蔬菜肉葷,其中平涼雜糧小吃引人注目。“我父母平時就愛吃這些五谷雜糧,它里面營養價值很多,老人經常吃還能降低血壓、降低血脂。”另一名來自慶陽的游客說道。
近年來,隨著養生觀念深入人心,小雜糧越來越受消費者的喜愛。平涼市全力推動小雜糧等特色農業發展,實施小雜糧產業倍增計劃,建成了以崆峒區、涇川、靈臺、崇信縣為主的糜子、蕎麥、大豆、白蕓豆生產基地,以靜寧縣山臺地為主的谷子、高粱生產基地,以莊浪縣、華亭市為主的蠶豆生產基地。2022年全市小雜糧種植面積52.13萬畝,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2.1%,年均總產量7.95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6.8%,小雜糧產業漸成“大氣候”。
平涼市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生態良好,資源多樣,盛產小麥、玉米、馬鈴薯和糜谷蕎豆等小雜糧,有“隴東糧倉”之美譽,是全國小雜糧傳統產區,也是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實施方案規劃的小雜糧優勢產區。
平涼市小雜糧種類以高粱、谷子、糜子、蕎麥、蕓豆、大豆等為主;種植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復種,這是隴東小雜糧的主要種植方式,通常是在冬油菜、冬小麥等夏糧作物收獲后復種糜子、谷子、蕎麥、豆類等小雜糧。二是春播,春季直播高粱、谷子、大豆、蠶豆,或春夏直播糜子、蕎麥,秋季收獲;三是間套種,春季播種玉米、高粱、馬鈴薯等大秋作物時,間種和套種豆類。
為了進一步推動小雜糧產業發展,平涼市大力開展小雜糧優質高產新品種更新換代,示范推廣地膜覆蓋寒旱農業技術、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小雜糧生產由粗放型向精細型、機械化方向轉變,品質、產量明顯提升,生產效益大幅提高。依托小雜糧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參與生產開發。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運作模式,科學布局,集中連片,形成小雜糧良種良法配套及農機農藝結合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綠色化生產基地。依托生產基地建成了一批小雜糧加工扶貧車間、加工企業,以及扶貧訂單、農村電商銷售模式。
同時,平涼市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因地適宜,合理布局,圍繞不同種類優勢區域,鞏固提升小雜糧產業基地質量,篩選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提高機械化操作水平,培育經營加工龍頭企業,開拓銷售渠道,不斷提高種植經營效益,推動小雜糧產業快速發展。
據了解,到2025年,平涼市將建成小雜糧集中連片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基地10個,谷子、高粱、糜子、蕎麥、糧飼豆類總種植面積穩定在54萬畝以上,產量達10.7萬噸以上,產值達7.5億元,優勢產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7%,先進適用技術到位率達到100%。扶持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13個,形成小雜糧栽培技術地方標準,培育“甘味”小雜糧系列品牌達到3個以上。
(來源:平涼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