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日,2022年中國(京津冀)鮮食玉米大會暨第八屆北京鮮食玉米節在通州于家務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召開。據悉,2022年北京京郊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比去年增長3000畝,總面積約達40000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北京市鮮食玉米單日消耗量不少于1000噸,對比這個體量,“京牌”鮮食玉米供給北京,仍面臨不小的需求缺口。
逐年增長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約4萬畝
記者了解到,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鮮食玉米重要種植區,這里有著巨大的鮮食玉米消費市場,也是許多鮮食玉米品種的孕育地。如京科糯2000、萬糯2000等主導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時間已經有十余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
北京是科研育種創新的優勢區域,京郊地區每年種植的鮮食玉米品種也在更新換代。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告訴新京報記者,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去年經過初步實驗后開始在京郊推廣的農科糯336,已成為當下京郊的主導品種。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起,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直到今年,面積已從2016年的3.3萬畝,增加至約4萬畝。而在專家眼中,對于一個擁有超過2000萬常住人口的超級市場來說,現在的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遠不足以滿足這個城市的胃口。
“未來,鮮食玉米在北京的種植面積肯定還是要進一步增加的,目前的需求缺口不小,很多鮮食玉米都是來自外省市的。”趙久然提到,以平均每畝地產3000穗鮮食玉米來計算,4萬畝種植面積年產鮮食玉米1.2億穗。新京報記者估算,按照北京新發地本季節每天1000噸以上的玉米消費量來看,折合玉米穗數約為200萬穗,估算北京全年鮮食玉米需求量至少將達7億穗,而北京本地產的鮮食玉米,供給比例不足20%。
鮮食玉米算糧食還是算蔬菜?
對比外省市種植的產品,趙久然指出,“京牌”鮮食玉米突出的優勢在于其鮮美程度。“特別是基于物流的快速發展,北京產的鮮食玉米可以實現早上采摘,下午或晚上即可端上市民餐桌,對比其他地區的玉米,更有時效性,也避免了水分流失、養分轉化。我們經常講,所謂鮮食玉米,得突出這個‘鮮’字,玉米的新鮮程度是很關鍵的。”
趙久然告訴記者,實際上在北京郊區,推廣鮮食玉米的種植不算難事。“農民朋友很愿意種,玉米種植比較省事兒,而且鮮食玉米的產值很高,帶動收益的效果不錯。”
趙久然講述,鮮食玉米與“大食物觀”非常契合,它能滿足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鮮食玉米既是主食,也像果蔬一樣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等,是營養健康的食品。”
不過也有一些小問題讓趙久然很長時間以來不能放心。“這就要提到鮮食玉米的定性問題。很多地區既沒有把它算作糧食作物,也沒有將它算作蔬菜。”趙久然認為,這不只關乎農民自身所能獲得的補貼,因為受到土地政策影響,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產業的發展。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