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撂荒地專項整治工作是貫徹落實政府部署要求,確保全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舉措。
甘肅省高度重視,強力推進。2021年3月下旬,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和草原局成立了全省撂荒地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省撂荒辦),拉開了“拾起撂荒地”的大幕。
邊摸排,邊整治。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共摸排撂荒地面積為206.52萬畝,已整治撂荒地198.65萬畝,占摸底排查總數的96.19%。
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仍在繼續。今年開春以來,各地查遺補缺,誓將“拾起撂荒地”進行到底。
閑置耕地被“喚醒”
這個春天,為全面清理長期閑置、撂荒的土地,麥積區花牛鎮各村迅速入戶,深入田間地塊,全面開展撂荒地調查摸底統計工作,形成村組農戶撂荒地花名冊和統計臺賬。動員復耕困難、缺乏勞動力的群眾委托村集體代耕代種,或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推進撂荒土地復耕。
花牛鎮師白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師愛軍介紹:“去年我們根據國家整治撂荒地的政策,通過村兩委和合作社與村民簽訂托管協議。今年將摸排出的300畝撂荒地全面復耕。”
去年花牛鎮累計整合撂荒地共計532畝。今年,已排查了8個行政村的418畝撂荒地,并逐村整治復耕,4月上旬將全面復種。
“能種一季種一季、能種一年種一年”。在撂荒地專項整治中,我省各地加強對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健全完善管護機制,嚴禁耕地撂荒。
省撂荒辦副主任陳永華告訴記者,2021年,全省14個市州和蘭州新區共摸排撂荒地面積為206.52萬畝,占全省耕地承包確權面積的3.16%,涉及承包農戶44.52萬戶。這些野草覆蓋了幾年的土地,被整治成了平整松軟的農田,荒地重獲“新生”。
而隨著這個春季的到來,更多的撂荒地正在煥發出它們該有的活力。
今年春耕開始前,全省各地再次進行全面核實排查,讓撂荒地“底子清、情況明、數據準”。
經過排查,秦安縣五營鎮北山大灣梁又“多”出了600畝地。這幾日,大型旋耕機正在進行翻土開荒,部分土地已經基本達到復耕條件,村民們揮舞著鋤頭平整土地、鋪地膜……
“這600余畝地都撂荒多年了。現在全部復墾出來,種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肯定能大豐收。”楊灣村村民邵小兵滿眼期待地說。
借鑒去年的經驗,五營鎮今年對撂荒耕地摸數據、建臺賬、跟蹤跡,整治一塊、銷號一塊、耕種一塊。
沉睡的撂荒地,在這個春季被一一激活。
“依穴施針”找出路
省撂荒辦調查發現,我省撂荒地除部分屬于一年內季節性撂荒以外,被“擱置”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兩年以上,占比達到55.28%。
撂荒地之所以撂荒,首先因為沒法種。
“我省70%以上的耕地為山旱地,干旱缺水和耕作條件差的問題比較突出。據撂荒地整治調度數據顯示,全省因耕作條件差撂荒耕地92.25萬畝,占比44.67%;缺水撂荒耕地27.6萬畝,占比13.36%。另外,中東南部一些山旱地無田間道路,農業機械無法進地作業,也是造成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陳永華說。
為此,我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整治撂荒地關鍵舉措。據統計,在全省已整治的撂荒地中,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整治面積為27.2萬畝,占13.17%。
安定區、會寧縣把撂荒地整治與高標準梯田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馬鈴薯基地建設緊密結合,將地力貧瘠、生產路不通、基礎條件較差的撂荒耕地納入高標準梯田建設,整流域、整山系推進,將原來的“皮條田”變成了“大塊田”,部分“大塊田”寬田面達到30米,大面積達到20畝以上,全部建成高標準梯田,用于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種地不劃算、沒人種,也導致一些地方出現耕地撂荒現象。
去年以來,我省各地采取宣傳發動、組織引導、政策激勵等多種措施,大限度的調動農戶積極性,大力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和開發利用。據統計,去年全省撂荒地專項整治中,自種和親友代種面積達90.27萬畝,占43.71%。
把“死地”變活的土地流轉,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永登縣坪城鄉滿塘村,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撂荒耕地6000余畝。2021年,村民將5000余畝土地流轉給永登新田歌農機專業合作社,與山西汾酒廠簽訂了訂單種植和農產品保銷合同,建立釀酒原料種植基地,全面推行“耕種收防”等生產環節全程機械化,實現標準化、機械化、標準化種植。
“讓耕地流動起來”,既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又促進了撂荒地統籌利用。
據統計,去年全省撂荒地專項整治中,土地流轉面積達56.76萬畝,占27.48%。同時,全省各地大力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種植)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提供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種統儲等全程式、菜單式服務,為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
陳永華說,我省力爭到今年10月底全面完成撂荒地整治任務,并逐步建立撂荒地動態監測和管理長效機制。
多年“眠地”變“糧田”
撂荒的土地再次被復耕,使農村撂荒土地充分利用,為穩定我省糧食播種面積,防止耕地“非糧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幾日,秦州區汪陽鴻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流轉的大片撂荒地進行了初次翻耕,達到復耕條件的準備種植玉米。
“今年,我們督促農戶對撂荒地自行復耕,對因勞力不足等沒條件復墾的土地,引導種糧大戶、合作社流轉集中整治,確保汪川鎮撂荒地得到全面整治,糧食面積得到穩定增長。”汪川鎮武裝部部長王珂說。
在今年的撂荒地排摸中,汪川鎮柏母村排摸出600余畝無人耕種的撂荒地。通過協商,合作社將這600余畝撂荒地一次性流轉,在復耕結束后,將會按照秦州區撂荒地整治補貼標準發放補貼。種植糧食作物在3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200元;300畝以下到100畝的,每畝補貼150元,撂荒地整治順利開展。
“合作社通過整治撂荒地種植玉米后,撂荒地配套的補貼會及時打到合作社賬戶,合作社的種糧效益,從而促進我鎮的糧食發展。”王珂介紹。
財政的“杠桿”,不僅“蘇醒”了摞荒地,還“助攻”了糧食。
陳永華告訴記者,為了讓“眠地”變“糧田”,我省各地農業部門積極協同財政部門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針對性和導向性,對撂荒地一律不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連續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組集體責令承包方及時復耕或引導流轉復耕;對既不自己復耕,又不愿流轉復耕的承包農戶,由村組集體收回重新發包。
環縣等地把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撂荒地整治掛鉤,對撂荒的暫停發放補貼,待復耕復種后重新納入補貼范圍。
武山縣對撂荒地復耕種植糧食作物的按每畝2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對撂荒地種植蔬菜、中藥材、馬鈴薯的,按每畝300-5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宜糧則糧,應種盡種。
“基本農田必須種植糧食作物,一般耕地糧食作物、油料、蔬菜和飼草種植,高標準農田必須種植糧食作物。”陳永華說,這是撂荒地統籌利用的“優先順序”。
(來源: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