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集成推廣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10月21日,全國農技中心在吉林省公主嶺市召開全國玉米籽粒機收現場觀摩交流會。
會議觀摩了吉林省公主嶺市玉米籽粒機收技術示范現場,開展玉米籽粒機收適宜品種評價,交流各地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推廣應用情況,同時研究部署下一步技術示范推廣工作。
在示范現場,記者看到幾臺收獲機在田野中穿梭,一米多高的玉米植株連同果穗被“吞”進去,一會兒工夫,一粒粒金燦燦的玉米籽粒隨即被“吐”出來,實現了田間直接收獲。
據介紹,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以高產、收獲期籽粒含水量低、田間倒伏倒折率低、機收籽粒破損率低的“一高三低”四項指標為核心,集成優選良種、高產栽培、化控防倒、病蟲防控、籽粒機收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減少損耗、提高效率和節約用工三重成效,對促進玉米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友好、規;a和集約化經營具有重要帶動意義。
玉米機械粒收是一項綜合技術,涉及學科多,覆蓋玉米產業全鏈條,是玉米收獲技術的發展趨勢,具有節省成本、節省人工、減少晾曬脫粒過程損失等優勢,是玉米轉方式、提高競爭力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中國農業大學工程院副教授崔濤表示,行距的不統一對機械化收獲而言,不僅增大了作業難度,降低就行生產效率,而且增大了收獲損失率。當前條件下,提高我國機械化收獲作業水平快的措施應該是種植行距的一致性。
近年來,我國自走式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年度增量在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中的占比持續提高,呈現快速擴展趨勢。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指標體系不斷完善提升,關鍵技術不斷集成配套,技術模式不斷熟化優化,已形成以籽粒脫水快抗倒伏的品種創新選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配套和低破損率低損失率收獲機械改進為核心的技術體系。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為提升玉米種植的收益和市場競爭力,發揮好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模式的優質高產高效效果,還應加強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開展品種評價和機具研發,從品種選育出發,加快篩選評價宜粒收品種,夯實技術基礎。同時,加強降低粒收破碎率和損失率的玉米摘穗割臺、脫粒、清選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和廣適應性的機械研發。
二是做好區域輕簡高效技術配套,應根據區域的特點加強針對性的技術創新和機具配套,加大模式熟化力度,形成操作指南和技術手冊,增強模式的可復制性與推廣價值。
三是優化產業鏈薄弱環節,不斷探索糧食產后統一烘干、加工、儲存、銷售的經營模式,以效益調動和引導生產品種、技術和理念的轉變,推動實現生產技術轉變。
四是加強培訓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技術應用效果和擴大技術的影響帶動能力。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