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番茄價格穩中有升,讓人欣喜,但番茄病害時有發生,不能不防。2017年8月初,我們在進行病害調查時,發現有地區部分番茄葉片葉緣壞死干枯,仔細觀察這些葉片上還有輕微斑點,根據其田間癥狀表現,初步判定為番茄細菌性潰瘍病。后經分子生物學檢測發現,該種癥狀的番茄除了感染了細菌性潰瘍病,還感染了細菌性斑點病。
番茄上病害發生較多,而且發病癥狀有時非常相似,所以了解每種病害發病癥狀,便于準確識別和及時防治,減少損失。細菌性病害是番茄上危害比較嚴重的一類病害,番茄細菌性潰瘍病和番茄細菌性斑點病作為細菌性病害,其現有防治方法雖然大致相近,但是其致病病原迥異決定了二者有著諸多區別,小編現將番茄上這兩種細菌性病害的田間發病典型癥狀、致病病原、發生流行因素等的區別總結如下,以便于農友們加強認識、便于區分,及時防治。
番茄田間發病癥狀及原因
1、番茄細菌性潰瘍病
番茄潰瘍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其發病往往變現為局部癥狀和系統性癥狀。局部癥狀往往是番茄葉緣出現褐色病斑,伴有黃色暈圈,逐漸枯干,隨著病情加重,葉緣向上內卷有時葉片內也有黑色小斑點,如果條件適宜,防控不及時,蔓延至整株番茄,引起系統性癥狀。番茄潰瘍病在果實上的典型癥狀是產生中央暗褐色瘡痂狀隆起,邊緣乳白色“鳥眼”斑。如果是種子帶菌或者由傷口直接侵入番茄的維管束組織,往往會表現為維管束往往會變色,嚴重者可出現髓部中空,葉片系統性萎蔫,終整棵枯死。
2、番茄細菌性斑點病
番茄細菌性斑點病主要為害番茄葉、葉柄、莖、和果實,尤以葉片和未成熟果實明顯。發病時期從苗期開始就有表現,同一植株葉片先感病,莖和花后感病。葉片染病,產生深褐色至黑色斑點,早期暈圈不明顯,后期黑色斑點四周常具黃色暈圈;如果濕度較大,條件適宜,病害加重,可蔓延至葉柄和莖,由點狀蔓延呈長條形,似機油涂抹,該處區別于番茄晚疫病,濕度大時,番茄晚疫病病斑上產生灰白色霉層;幼嫩綠果染病,初現稍隆起的小斑點,周圍長時間保持綠色。
上述癥狀均為較為典型癥狀,“天有不測風云”,不同生產條件下,其田間癥狀可能有所差異,還需要結合當地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差異較大,不能確診,尚需要其它手段,如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檢測驗證。
發生和流行因素
1、二者均可種子帶菌,種子表面或者內部都能攜帶病菌。種苗帶菌,是二者長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
2、土壤帶菌,病殘體帶菌,是二者翌年番茄細菌性病害的重要菌源。
3、番茄茄潰瘍病菌的寄主范圍廣泛,可通過種子和其它繁殖材料等途徑侵染番茄、樹番茄、心葉煙、乳茄、馬鈴薯、龍葵、裂葉茄等植物。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的寄主范圍相對窄,僅局限于番茄類作物,人工接種可為害辣椒、茄子、龍葵、毛曼陀羅和白花曼陀羅。
4、二者都是溫暖高濕性病害,但是也有不同之處,溫度在 23~34 ℃,濕度大、結露持續時間長時,利于番茄潰瘍病的流行;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為適宜發病的溫度為 13~28 ℃,適發病溫度為 18~24 ℃,30℃以上基本發病較少。
當然除卻上述原因,田間不當栽培管理方式,如偏施氮肥、整枝打杈不當、清理不及時等有助于二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此外雨水、積水等也能加重病害發生。
番茄病害綜合防治要點
1、加強檢疫
番茄細菌性潰瘍是全國乃至進境檢疫對象,番茄細菌性斑點病是進境檢疫對象,應加強種苗檢疫工作,嚴防其進入無病區,避免感病區菌源的擴展。
2、種子處理
種苗是二者帶菌傳播的重要途徑。首先選種要選擇正規、良心廠家的種苗,其次育苗過程中對種子消毒處理,可用55℃的熱水浸種30分鐘,待水溫下降到室溫后再浸泡2小時,或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浸種30分鐘,洗凈后播種,能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
3、關于抗病品種
針對這兩種番茄細菌性病害抗性基因和抗病育種工作一直在研究當中,目前尚沒有優良的抗性番茄品種,有一些番茄品種表現出較高的耐病性。
4、農業防治措施
選好種苗之余,主動權掌握在我們種植人員手中的就是加強農業防治措施。保持田間清潔,及時病殘老葉;合理使用化肥,壯苗栽培;采取滴灌,露天栽培及時排除積水;注意控制小環境的溫濕度,尤其是濕度控制,能有效減輕病害的發生。如果發病嚴重地塊,可以選擇土壤消毒,也可以選擇非寄主作物進行輪作。
5、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病殘植株并用藥,可用77% 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或50% 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 1200 倍液,或300億活芽孢/克熒光假單胞桿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田間施藥時,銅制劑應與其他藥劑輪換使用,防治效果會更好,且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番茄細菌性病害混合來襲,加強預警與識別!一旦病害發生,快速、準確的明確番茄病害發生的病因和致病病原對于病害的防治至關重要,對癥下藥,往往能挽救相當一部分損失。關注微信號huobao3456tv,學習更多植保技術!
(文章來源:蔬菜衛士 曹金強 若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