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農作物,它在生長過程中常常會因為病害或害蟲的原因導致枯心。正確判斷水稻“枯心”原因,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防治,是水稻高產、穩產的有效措施。那么水稻枯心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我們又如何去預防呢?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水稻枯心病的診斷與防治。
水稻枯心大多原因就是由害蟲引起的。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螻蛄等危害水稻均可造成“枯心”、其主要區別如下:大螟危害的癥狀表現為蟲孔大、蟲糞多,糞便一般排于水稻葉鞘與莖稈之間。被害稻莖葉鞘、葉片均變黃色。其危害以稻田邊為重,田中間較輕。
二化螟危害表現為卵孵化后幼螟先群集于水稻葉鞘內側取食為害,被害葉鞘外先出現水漬狀黃斑,后逐漸發黃枯死。幼螟稍大后再蛀入稻莖,導致水稻劍葉葉尖發黃,嚴重時心葉枯死。被蛀稻莖上有蟲孔,孔外蟲糞少、孔內蟲糞較多。
三化螟危害的表現為幼螟先啃食水稻心葉,導致心葉失水縱卷如蔥管狀、青白色,俗稱“假枯心”。將卷縮的心葉抽出,可見斷面整齊。若螟蟲繼續為害,咬斷心葉、破壞生長點,則心葉枯死,成為“真枯心”。被蛀稻莖蟲孔較小,孔外無蟲糞,孔內有白色細粒狀蟲糞。
螻枯危害水稻,常將稻叢從基部部分或全部咬斷,致使水稻心葉發黃枯死。被害水稻易整株拔起,稻莖上無蟲孔,也無蟲糞。此類枯心一般在水稻曬田或因長期干旱、稻田無水時才易發生。
再者就是病害引起的“枯心”。水稻病毒病與白葉枯病均可造成水稻“枯心”,兩者區別為:病毒病引起的“枯心”癥狀與三化螟造成的枯心相似,但稻莖上無蟲孔、無蟲糞,心葉不易拔起,葉片夾于玻璃片中擠壓無菌膿。
白葉枯病引起的“枯心”以水稻分蘗期發生居多。發病后先是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失水,卷縮、青枯、壞死,隨后其他葉片也逐漸卷縮、青枯,全株葉片枯死。取新鮮病葉一小片夾在玻璃片中擠壓,對光查看,可見葉脈口處有黃色菌內膿流出。
二、水稻“枯心”的防治措施
1、對螟蟲危害造成的“枯心”,可噴施銳勁特、特殺螟、蟲挫等對癥殺蟲劑予以防治。
2、對螻蛄危害造成的枯心,可在水稻落水曬田時,用拌有敵百蟲的麥麩等毒餌誘殺。
3、對病毒病引起的枯心,應在水稻播種前將稻種用強氯精浸種,并做好稻飛虱、葉蟬等帶毒昆蟲的防治工作。
4、對白葉枯病引起的枯心、除做好水稻種子消毒外,在白葉枯病發病初期,應及時噴施施寶靈、葉枯寧等對癥藥劑予以防治。
對于水稻枯心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小編吧知道的都告訴大家了,希望對大家種植水稻有所幫助。關注火爆農資招商網微信公眾號(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