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但是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早衰現象,水稻早衰也被種植戶稱為“立稈死”或“返秸”,在全國水稻種植區發生比較普遍,早衰主要發生在水稻生長后期,也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那么水稻早衰怎么回事,如何預防水稻早衰呢?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水稻早衰原因
一是地勢低洼,通氣不良,使土壤中有害的還原性物質如硫化氫、乳酸、丁酸及過量的二價鐵離子等積聚,危害根系的生理機能,降低根系活力,嚴重時發生黑根甚至根腐;土壤瘠薄缺乏某種元素,耕層淺,肥力低,滿足不了作物對養分的需求等都易發生早衰。
二是耕翻質量不好,特別是地邊、地角年年不能進行耕翻的地方,土質板結,通透性差,根系發育不良;并因吸肥保肥力低和鐵、錳等元素極易淋溶,生育后期易出現斷肥而早衰。在栽培措施上,如栽植密度過大,個體植株生育細弱,氮肥施量過多,而磷、鉀及微肥相對供應不足;長期進行淹灌,不落干通氣;鹽堿瘠薄地根系發育不良;收獲前撤水過早以及晚熟品種遲栽和管理不當等等,都可導致早衰的發生。
三是氣候因素,在水稻灌漿期間,氣溫偏低或日照時數過少,則同化物質的生成和轉移速度大大減慢,在9月間水稻灌漿階段如遇5-6℃低溫,對耐寒力較差的品種或根系發育不良的植株即呈現變色而早衰。四是品種因素,據調查,一般矮稈、早熟品種容易出現早衰。因為矮稈品種的通氣組織通常不如高稈品種發達;早衰與葉片壽命長短有關,葉片壽命長短又與葉片厚薄有關,一般早熟品種后期生長的葉片比晚熟品種薄、壽命短,因而早熟品種容易早衰。
水稻早衰預防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淘汰感病品種,并將不同熟期的品種合理搭配種植,既防止早衰,又種盡其用。
2、優化改良土壤。每年要進行秋整地,合理翻耕能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強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發育,預防水稻早衰。對于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及鹽堿地,要及時開溝排水,或借客土改良低洼易澇地,通過創造滲透條件,改善土壤透氣性,同時應增施大量優質農家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對土質黏重、通透性差的田塊,應采取干干濕濕的灌水方法;土壤板結的田塊,應增加翻耕次數,疏松土壤,增強土壤通氣能力。
3、合理施肥保平衡。合理施肥可增強稻株抗病能力,防止早衰,但切忌遲施、偏施氮肥。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氮、磷、鉀做到合理搭配,以滿足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防止中期脫肥,后期早衰。基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追肥應少吃多餐,看苗施用穗肥和粒肥,防止一次施量過多,對缺肥早衰的田塊應補施粒肥,可用1~2%的尿素溶液進行根外追肥迅速緩解水稻營養缺乏的癥狀。
4、科學合理灌溉。水稻生育前期,應合理淺灌,提高水溫,促進新根發生;水稻生育后期齊穗后到灌漿期,要水分充足,嚴禁長期漫灌,應采取干濕交替、濕潤灌溉、推遲斷水的灌溉方法,協調土壤水、溫、氣的矛盾,增強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來防治早衰。適時適度曬田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水稻齊穗后到灌漿期要淺水勤灌,增溫促熟;乳熟到黃熟期應間歇灌水,提高地溫;水稻進入黃熟期后要根據具體情況停水或排水,以利收獲,防止后期斷水過早,提倡養老稻,養根保葉。
5、加強病蟲害防治。播種前做好種子消毒工作,翻耕整地時,撈除浮渣,消滅越冬菌核,切除初侵染源。水稻后期病蟲害稻瘟病、稻飛虱、紋枯病、二化螟、小粒菌核病等發展速度很快,極易造成較大危害,應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使用對口農藥可提高防治效果,控制水稻早衰。
以上就是農資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水稻早衰怎么回事,水稻早衰預防措施,在此提醒廣大稻農們,水稻早衰除與品種特性、病蟲為害有關外,還有生理早衰的現象,因此稻農們一定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