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幾乎遍及全世界各溫帶小麥種植地區,是我國各麥區常發性病害,一般病田的發病株率10%~30%,重病田塊可達60%~80%,特別嚴重的田塊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可高達20%以上。因病造成產量損失一般在10%左右,嚴重時高達30%~40%。小麥紋枯病表現出什么癥狀呢?怎樣做好防控措施呢?
小麥受紋枯病菌侵染后,在各生育期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孕白穗等癥狀。其病狀主出現在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棱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漸擴大,著色變深,病斑呈云紋狀,并向內發展為害莖部,重者常早期死亡,小麥后期出現枯株白穗。
小麥受紋枯病菌侵染后,在各生育期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孕白穗等癥狀。其病狀主出現在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棱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漸擴大,著色變深,病斑呈云紋狀,并向內發展為害莖部,重者常早期死亡,小麥后期出現枯株白穗。
在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上,應該采取農業措施和化學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方法來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為害。
1、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抗病性較好的品種,同時應注意小麥品種的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原品種的大面積種植。
2、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不要偏施、過施氮肥,控制小麥過分旺長,促進其根系發育,增強小麥抗病能力。
3、適期播種,避免早播,采用小麥精量播種技術,降低播種量。
4、小麥返青后,早澆、輕澆返青水,不要大水漫灌,以避免植株間長期濕度過大。及時田間雜草,雨后及時排水,這對控制病害有很好效果。
5、播前藥劑拌種,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種子重量0.03%的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或5%戊唑醇懸浮拌種劑每100kg種子拌種70~80g,或0.8%腈戊懸浮種衣劑藥種比1:40~50。
春季小麥拔節期,每畝用5%井岡霉素40g,或30%苯甲丙環唑10g,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g,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g,防效比單獨拌種提高20%~30%,使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不僅治病效果好,還有很好的增產、抗倒作用。增產幅度在2%~10%左右,如病情較重,隔10~15天再噴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