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長春市春耕播種已經全部結束。在陽光和雨水的滋潤下,旱田里嫩苗萌動、水田中秧苗直立,連片的新綠在田野里蔓延開來……苗齊、苗壯、苗勻,黑土地上實現了一次播種拿全苗。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上的產糧大市,長春市扛穩國家糧食重任,堅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千億斤糧食”建設工程。今年春耕,全市旱田播種面積2346.2萬畝、水稻播種面積253.2萬畝,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春耕,是長春市一年一度的“常規動作”,也是全年農業生產的關鍵。今年,長春市上下聯動,各級農業部門科學研判,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糧食收購和備春耕生產工作的通知》《關于組織做好當前備春耕生產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推動高產關鍵技術、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等措施落實,全力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
守住糧食底線,不誤農時是關鍵。長春市持續發力,備耕物資于3月底全部到戶,旱田于5月中旬完成播種,水田于5月底完成插秧。從鐵犁牛耕到機械化作業,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小農經濟到集約化經營……現代農業的發展進步讓春耕再次提速。
田里上演“農機秀”
按下春耕快進鍵
農業機械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成為今年春耕的一道風景,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輕松、高效。
春耕時節,農機手悠閑地坐在駕駛室,不用操控農機就能按照規定路線自行播種……這是發生在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的真實場景。“加滿油、選好地,農機就可以自己干活了。”眾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告訴記者,行進速度多少、株距遠近、有無遺漏,完全是自動監測。憑借云端系統平臺和輔助駕駛等設備間的聯動配合,合作社的三四千畝農田實現了智能播種。
在有著“天下糧倉”之稱的榆樹市,智能機械的應用同樣是一大亮點。今年春耕,黑土地家庭農場通過在農機上加裝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了更高效的無人駕駛。“以前搶春耕,都是一臺農機配兩名農機手輪班干,現在一個人就能操控一臺機車。”農場負責人李立新感嘆道,“通過傳感器還可以實時監控,把控農機作業軌跡、位置、面積以及時長,讓播種更加精準。”
“智慧春耕”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通過更多氣象、土壤等監測傳感器以及智能監測站,實現農情數據實時采集獲取,讓農民更能看懂天氣、讀懂土地。如今的農田里,只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的場景已不鮮見,各種春耕信息在屏幕上可以一覽無余。
在公主嶺市秦家屯鎮高家窩堡村,植保無人機成為水稻插秧的一大利器。飛手操作植保無人機,將秧苗運送到指定位置,完成一次這樣的精準“空投”僅需1分鐘。“這種智能化生產方式,能有效保護秧苗在運輸過程中免受損傷,提高秧苗成活率。”秦家屯鎮相關負責人馮昱龍說,“無人機運苗省時省力!過去人工運送八九百盤秧苗,至少得4個小時,現在只需要一兩個小時。”
全程機械化生產發揮威力。今年春耕,長春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根據大型農機數量合理組織作業地塊、作業順序。截至2023年底,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257.36萬千瓦,各種拖拉機保有量達28.89萬臺,農用植保無人機達951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95%以上。
挖掘增產“新潛力”
現代農技集成用
走進九臺區龍嘉街道飲馬河村的高標準農田,平整的地塊一眼望不到邊,不僅路、井、水電、管網全部上新,還在地下鋪設了灌溉管網,一條條黑色管線在田間若隱若現。這管線是做什么用的?鳳財合作社理事長張鳳財回答了記者的問題:“這是淺埋滴灌設施,通過主管道與機井相連,可隨時為農田供水供肥。今年春耕,合作社的3000多畝農田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密度從每公頃6萬多株提高到8萬多株,公頃產量有望突破3.5萬斤。”
向農業技術要產量,深度挖掘增產“潛力”。從過去的“粗放型”種植到現在的精耕細作,農業科技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化、稻稈還田、全程機械化作業……采訪中,這些關鍵技術不斷從農民口中說出,昭示著長春正加速奔跑在現代化大農業的路上。
今年是榆樹市八號鎮大崗村晨輝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第12個年頭,如今他們對這項技術進行了升級,將秸稈歸行、條帶免耕播種、苗期深松施肥等多項技術組合應用。“保護性耕作絕不是秸稈還田那么簡單!”合作社理事長劉臣笑著說,春耕前要用條耕機淺耕苗帶,春耕時再用免耕播種機精量播種,還要配合苗期深松施肥……“現在化肥用量減少了、土壤變好了,玉米還能穩產增產,今年合作社耕種的六七千畝玉米全部實施保護性耕作。”
春耕生產中,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選,也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今年,長春市玉米計劃種植面積2154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1200萬畝以上,占玉米播種面積的50%以上。“春耕前,各地就明確細化了耕作地塊、補貼標準以及驗收流程。”長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保護性耕作被列為全市優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產重大技術,在抗旱保墑、增加土壤有機質、節省作業成本、生態環保等方面有著明顯效果。
加大春耕生產組織力度,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服務。春耕期間,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的農業專家來到榆樹市大坡鎮,為水稻生產把脈支招,面對面傳授給農民插秧“良方”。長春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金玄吉說:“通過講解機械化插秧、水稻冷害防治、病蟲害防控等農業技術,將解決水稻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今年春耕,長春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各縣(市、區)開展農技服務,集成推廣應用增產增效提質技術,指導農民堅持進度和質量并重。
規模經營“唱主角”
社會化服務“顯身手”
隨著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逐步推進,如何確保按時完成春耕,確保播種質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其中的“主力軍”。春耕生產中,依托糧食生產優勢和農業扶持政策,全市各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單一的農耕作業,向帶動農民、技術指導、聯結市場、跨區服務方向轉變。
在農安縣新農鄉平安堡村大豐收家庭農場,一株株幼苗長勢茁壯。“這肥算是用對了,出苗率在九成以上!”玉米出苗后,農場負責人徐平幾乎每天都要到農田里察看玉米長勢。在吉林省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指導下,農場連續幾年在播種時增施生物菌肥,出苗又勻又齊,糧食增產又增收。
規模化集約土地105萬畝,作業成員主體發展到488家,服務農戶7萬余戶……在農安縣,乾溢聯合社是行業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占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的20%。這個春耕季,聯合社負責人徐國臣忙得“腳打后腦勺兒”,“成員主體又增加了100多家!以土地集約推動規模化經營,以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以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我們給農民當‘保姆’。”
精準高效服務春耕,資源共享助農增收。如今,在全市4萬多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長春市農業生產正逐漸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通過各類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與農戶的緊密合作,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得以完善。
農田連成片,農機抱成團,大戶變股東……在九臺區龍嘉街道小城子村,村里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吸納村集體、農機大戶、種糧大戶、村民以入股形式加入其中。今年春耕,合作社組成了四五支作業服務隊,托管土地360公頃,為近200戶農民提供耕、種、防、收一條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村黨總支書記唐明亮告訴記者,全村17個農機大戶抱團發展,讓合作社的現代化農機數量達到了20多臺(套),具備服務全村的能力,避免了土地粗放經營,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
如今,在全市上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帶動下,長春市春耕生產呈現出全過程、全產業鏈、集約化的服務能力,龐大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讓現代化春耕如沐春風。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