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8日,全國農技中心聯合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與農藥管理總站、浙江大學在浙江省杭州市組織召開2023年全國農業有害生物抗藥性風險評估與治理會議,總結交流2023年抗藥性風險評估與治理工作成效,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重點。全國農技中心主任、第六屆抗藥性專家組組長魏啟文,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良偉,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孫崇德出席會議并講話,第六屆抗藥性專家組全體成員,以及承擔抗藥性監測任務的22個省級植保機構藥械科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議認為,一年來第六屆抗藥性專家組各位成員與全國植保系統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抗藥性風險評估與治理工作成效顯著。一是掌握抗藥性變化動態。構建“1+10+130”的全國農業有害生物抗藥性監測平臺,系統開展了10種一類病蟲害和15種二類病蟲草害對60余個農藥品種的抗藥性監測,摸清區域分布、掌握變化動態、發布監測結果、制定治理對策,為各地科學合理用藥打下堅實基礎。二是推動監測技術標準化。參與申報3項行業標準制定,統一病蟲草害抗藥性水平分級方法,完善農藥作用機理分類表,提升了抗藥性監測技術水平。三是加快抗藥性治理技術集成應用。突出抓好水稻二化螟、小麥赤霉病、稻田雜草等病蟲草害的抗藥性治理,建立抗藥性治理示范區20余個,分區域制定抗藥性治理策略與方案,延緩抗藥性發展蔓延。
會議強調,明年是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化行動的關鍵之年,抗藥性風險評估與治理工作形勢依然嚴峻、任務更加繁重。一要進一步聚焦重點。重點圍繞主要作物、重點區域、重大病蟲、關鍵品種開展抗藥性監測,做好科學布點、系統監測、精準評估,實現農藥使用和抗藥性風險評估一體化推進、一盤棋管理。二要進一步強化規范。大力推進抗藥性監測技術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再制定一批藥劑敏感毒力基線和抗藥性監測技術標準,推動抗藥性監測數據庫平臺信息共享。三要進一步提升能力。抓好抗藥性治理技術指導和宣傳培訓,指導廣大施藥者開展交替用藥、輪換用藥,提升農藥科學使用能力,助力化學農藥使用減量化。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