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與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上高縣農業農村局在上高縣共同組織了早粳水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1號”等品種千畝連片示范現場會。經現場測產,早粳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1號”人工拋秧種植的田塊實收畝產615.3公斤,機插種植的田塊實收畝產為562.5公斤,人工拋秧種植田和機插種植田平均畝產588.9公斤。
2021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團隊培育出可用于大田生產的早粳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1號”“中科發早粳25”和“中科發早粳23”(包括雙季早稻早熟和中遲熟兩個類型的品系),經過連續3年的國家區域試驗及在多地評比試驗示范中均表現優異,即將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這將是我國可以商業化種植的雙季早粳新品種,是該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性進展。
為主糧供應“端上碗飯”
在上高縣蘆洲鄉大垣村的基地里,金色稻浪翻滾。雖然7月17日經歷了臺風,7月19日晚又下了3小時的大雨,地里的“中科發早粳1號”“中科發早粳25”沒有倒伏。飽滿的稻穗昭示著豐收的喜悅。
此前,我國所有的雙季早稻品種均為秈稻,由于早秈稻品質較差,極大部分只能用作儲備糧、工業用糧或飼料。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長江流域不同地區就開始試行“秈改粳”,經過科研工作和推廣人員幾十年的努力,“秈改粳”已在晚稻生產中取得較大進展,但人們始終沒有培育出能用于農業生產的早粳稻品種。
“將早秈稻品種改為早粳稻品種,可以將優質新米提前兩至三個月上市,為我國主糧供應端上‘碗飯’。”李家洋說。優良雙季早粳品種的研發、推廣,可有效提高早稻米的品質和商業價值,有力帶動農民增收。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提高了,早稻生產面積有望進一步擴大,從而確保我國糧食。
李家洋團隊長期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調控的機理研究,在我國率先建立了植物基因圖位克隆技術方法體系,克隆了影響水稻株型、分蘗數目、株高、分蘗角度、穗大小、穗型、莖稈強度等株型特征的一系列重要基因,分離鑒定了水稻抗性淀粉合成等重要基因,為培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率先提出了“分子設計育種”的理念,大幅提升了水稻品種培育效率。
“在充分掌握稻米基因的一整套作用機理的基礎上,研究團隊以優異稻米品質基因為主線,運用分子設計育種的理念和技術,可以有效篩選出佳親本,只需要經過較少次數的雜交,就可以把優質、高產、抗寒、抗穗發芽等多個優異性狀集合在一起,從而獲得理想的粳稻新品系。”李家洋介紹。
2021年,李家洋院士團隊首次培育出可用于大田生產的雙季早粳水稻新品系“中科發早粳1號”。這一新種質為我國優質稻改良示范出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開辟早粳稻審定渠道
由于我國此前的雙季稻早稻品種均為秈稻,國家設立的早稻品種審定只有早秈組。“中科發早粳1號”培育成功后,面臨著無法審定推廣的實際困難。
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2021年11月,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有關領導到研究所進行調研,商討推進優質高產雙季早粳稻試驗工作方案。
2022年1月,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在北京組織水稻專業委員會及組織統一試驗的有關專家,對《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粳品種自主試驗方案》及《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粳品種審定標準》進行了論證,一致同意通過該試驗方案和品種審定標準。
至此,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大力推動下,國內早粳稻審定途徑終于開通。
2022年與2023年連續兩年的多地區域試驗結果表明,3個中科發早粳新品系均表現優異。其中雙季早稻早熟類型的平均株高85厘米左右,平均每穗總粒數110粒左右,結實率可達85%以上,千粒重25克左右,平均畝產在500公斤以上;雙季早稻中遲熟類型的平均株高90厘米左右,平均每穗總粒數超120粒,結實率可達85%以上,千粒重26.5克左右,平均畝產在550公斤左右,高產時可達600公斤以上。所有雙季早粳新品系均表現抗逆性強,尤其在苗期耐寒、后期抗穗發芽方面尤為突出。大米長寬比達3.0,外觀品質優良,食味佳,主要米質指標達到優質二級米標準及以上。
在現場會上,與會者對“中科發早粳1號”等新品系予以充分肯定。與會者建議,下一步完善配套栽培標準和技術體系,探索早晚兼用、再生稻等多種栽培模式,與種子企業、大米企業加強合作,在不斷優化品種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產業鏈。
(來源: 福建省農業農村廳)